首页 新闻中心 帮助中心

污水处理剂投加策略与pH值及污水碱度的适应性探究

时间:2025-03-21 16:38:13 来源: 浏览|:90次

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pH值和污水碱度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水质参数。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污水处理剂的作用机制,探讨pH值和污水碱度对药剂效能的影响,并提出针对性的投加策略,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 
污水处理剂作用机制与分类
污水处理剂种类繁多,按功能可分为混凝剂、絮凝剂、氧化剂、还原剂等。其作用机制各异:
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:通过中和悬浮物表面电荷,压缩双电层,使胶体脱稳凝聚。
絮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):通过高分子链吸附架桥,将微小颗粒连接成絮体。
氧化剂(如次氯酸钠):通过强氧化作用分解有机物,杀灭病原微生物。
还原剂(如亚硫酸氢钠):用于还原性物质标废水的预处理。
 
pH值对污水处理剂效能的影响
(1)无机混凝剂
以铝盐为例,pH值通过影响水解产物形态决定混凝效果:
 
pH<4:Al³⁺未水解,以离子态存在,混凝效果差。
pH=6.5-7.5:生成聚合度高的Al(OH)₃中性胶体,吸附架桥作用强,混凝效率提升40%-60%。
pH>8:Al³⁺水解为AlO₂⁻,胶体失稳,混凝效果下降。
 
(2)高分子絮凝剂
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(CPAM)受pH影响较小,但在pH>9时,功能基团电离度增加,过量正电荷导致絮体分散。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(APAM)在pH<5时,羧基电离受抑,絮凝作用减弱。
 
(3)氧化剂与还原剂
次氯酸钠在pH=6-8时稳定性较好,pH<4时易分解产生Cl₂,降低氧化效率;pH>9时水解加速,有效氯浓度下降。亚硫酸氢钠在pH=3-5时还原性较强,pH>7时氧化产物增多,还原能力下降。
 
污水碱度对处理系统的影响
污水碱度反映水体中和酸的能力,对pH值具有缓冲作用。在生物脱氮系统中,硝化过程每氧化1g NH₃-N需消耗7.14g碱度(以CaCO₃计)。当进水碱度不足时,pH值下降会抑制硝化菌活性,导致硝化效率降低。此时需补充碱源(如NaOH、Ca(OH)₂),维持生化池碱度>100mg/L(以CaCO₃计)。
 
投加策略优化
(1)pH值调控
酸性废水(pH<6):投加石灰乳中和至pH=7-8,再投加混凝剂。
碱性废水(pH>9):先加盐酸调节至pH=7-8,再投加絮凝剂。
实时控制:通过pH在线监测仪联动加药泵,实现动态调节。
 
(2)碱度补充
计算公式:需补充碱度=7.14×Q×ΔCNH₃-N×10⁻³(Q为日处理水量,ΔCNH₃-N为硝化需氧量)。
投加方式:采用计量泵连续投加NaOH溶液,维持生化池碱度稳定。
 
(3)药剂组合
混凝-絮凝联用:先投加聚合氯化铝(PAC)中和电荷,再投加CPAM吸附架桥。
氧化-还原协同:对含难降解有机物废水,先投加H₂O₂氧化分解,再投加FeSO₄还原重金属。
 
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万m³,进水pH=5.5-8.2,碱度波动大。通过实施以下策略:
在调节池投加石灰乳,控制pH=7.5-8.0。
根据进水氨氮浓度,按7.14g碱度/g NH₃-N补充NaOH。
采用PAC+CPAM组合投加,混凝沉淀后COD去除率提高35%。
在氧化沟投加次氯酸钠,维持余氯0.5-1.0mg/L,确保出水大肠菌群数<10³CFU/L。
 
污水处理剂的效能发挥与pH值、污水碱度密切相关。通过精准调控水质参数、优化药剂投加策略,可显著提升处理效率。
 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8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