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中心 常见问题

脱色絮凝剂的规范使用步骤与操作要点

时间:2025-11-12 16:36:38 来源: 浏览|:5次

在工业废水处理行业,脱色絮凝剂凭借 “脱色与絮凝协同作用” 的特性,成为解决高色度废水(如印染、造纸、化工废水)净化难题的核心药剂。其通过吸附水体中的有色基团、架桥团聚悬浮杂质,实现水质脱色与固液分离的双重效果。规范的使用步骤是确保脱色效率、降低处理成本的关键,需从预处理、投加、反应、分离到后续管控形成完整操作体系,具体步骤如下。

一、废水预处理:奠定有效脱色基础
废水预处理是保障脱色絮凝剂效果的前置关键环节。先需对废水进行水质检测,明确水体的色度来源(如染料分子、胶体杂质、有机色素等)、pH 值范围及悬浮颗粒浓度,这是选择适配脱色絮凝剂类型(如阳离子型、阴离子型、非离子型)与确定投加量的核心依据。若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杂质(如纤维、残渣、油脂),需先通过格栅过滤、沉淀或气浮等方式去除,避免杂质包裹脱色絮凝剂有效成分,降低药剂利用率。同时,需调节废水 pH 值至脱色絮凝剂的适宜反应范围 —— 多数脱色絮凝剂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脱色效果更佳,若水体呈强酸性或强碱性,需通过投加酸碱调节剂(如氢氧化钠、硫酸)逐步调整,确保 pH 值稳定在药剂适配区间,避免因酸碱失衡导致药剂失效或产生副产物。此外,需将废水温度控制在常温范围,若废水温度过高或过低,需通过换热设备调节,防止温度异常影响絮凝剂的吸附与团聚性能。

二、药剂溶解:确保有效成分均匀分散
脱色絮凝剂多为粉末状或液态浓缩型,使用前需进行规范溶解,避免直接投加导致药剂浪费或效果衰减。对于粉末状脱色絮凝剂,需选用洁净的自来水或处理后回用水作为溶解水源,严禁使用含杂质或高硬度的水体,防止水中离子与药剂发生不良反应。溶解时需在专用溶解罐中进行,先向罐内注入约三分之二的水源,开启搅拌设备(搅拌速度控制在温和范围,避免高速搅拌产生大量气泡),再将粉末状药剂缓慢、均匀地加入水中,遵循 “少量多次” 的原则,每批药剂加入后需搅拌至溶解,再加入下一批,防止药剂结块形成 “鱼眼” 状颗粒 —— 此类颗粒难以与废水充分接触,会直接降低脱色效率。对于液态浓缩型脱色絮凝剂,需根据水质情况进行稀释,稀释比例需参照产品说明,通过搅拌使其浓度均匀,避免因浓度过高导致局部脱色过度、产生粘稠絮体,或浓度过低增加投加量与处理成本。溶解后的脱色絮凝剂溶液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,通常不宜过 24 小时,防止有效成分降解或变质,影响脱色效果。

三、准确投加:控制剂量与投加方式
脱色絮凝剂的投加环节需兼顾 “剂量准确” 与 “方式合理”,避免因投加不当导致脱色不彻底或成本上升。投加前需通过小试确定合适投加量:取少量待处理废水,分批次加入不同剂量的脱色絮凝剂溶液,观察水体脱色效果与絮体形成情况,选择脱色率更高、絮体沉降速度更快且药剂用量更省的剂量作为参考标准。实际投加时需采用计量投加设备(如蠕动泵、计量泵),将脱色絮凝剂溶液匀速注入废水反应池中,投加位置应选在反应池进水口或搅拌装置附近,确保药剂与废水快速混合。若废水处理量较大,可采用多点投加方式,避免单点投加导致药剂局部浓度过高,出现 “过度絮凝” 现象(如絮体过小、易破碎)。投加过程中需实时观察水体变化,若发现水体颜色未明显淡化或无絮体形成,需及时检查投加量是否不足或药剂溶解是否充分,调整投加参数;若出现水体浑浊加剧或絮体漂浮,需减少投加量,防止药剂过量导致二次污染。

四、反应管控:保障脱色与絮凝协同进行
反应管控是实现脱色与絮凝协同效果的核心环节,需通过搅拌控制与时间把控,确保药剂充分发挥作用。脱色絮凝剂投加后,需分阶段控制搅拌速度:阶段为 “快速混合期”,开启搅拌设备以中速搅拌,使药剂与废水在短时间内均匀混合,确保脱色絮凝剂有效成分充分吸附水体中的有色基团与悬浮颗粒,此阶段搅拌时间不宜过长,通常以水体呈现均匀浑浊状态为宜,避免过度搅拌破坏初始吸附效果;第二阶段为 “慢速絮凝期”,降低搅拌速度至温和范围,促使被吸附的微小颗粒通过药剂架桥作用团聚形成大絮体,此阶段需确保搅拌均匀且无死角,避免局部水体反应不充分,同时需控制反应时间,待絮体形成稳定、结构紧密且开始自然沉降时,停止搅拌 —— 若反应时间过短,絮体未形成,会影响后续分离效果;若反应时间过长,絮体易相互碰撞破碎,导致脱色效率下降。反应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水体色度变化与絮体性状,若发现色度未达标或絮体松散,需及时调整搅拌参数或补充投加药剂。

五、固液分离:实现脱色水质与污泥分离
固液分离是将脱色后清水与含色素絮体分离的关键步骤,需根据絮体特性选择适配的分离方式。若絮体密度较大、沉降速度较快,可采用沉淀池进行自然沉降,分离过程中需控制废水在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,确保絮体充分沉降至池底,上清液通过溢流方式收集,进入后续深度处理或回用系统;若絮体密度较小、不易自然沉降,需采用气浮设备,通过向水体中通入微小气泡,使气泡附着在絮体表面,带动絮体上浮至水面,再通过刮渣设备将浮渣(含色素絮体)去除;对于高浓度色度废水,可采用过滤设备(如石英砂过滤器、膜过滤装置)辅助分离,进一步截留水体中残留的微小絮体与有色杂质,确保出水色度达标。分离过程中需定期清理分离设备内的污泥或浮渣,避免杂质堆积影响分离效率,同时需监测出水水质,若出水色度标,需检查分离设备运行状态或回溯前序步骤,排查问题并调整。

六、后续保障:确保处理系统稳定运行
后续保障环节是维持脱色絮凝剂长期稳定使用的重要支撑。分离后产生的含色素污泥需进行规范处置,先通过脱水设备(如板框压滤机、离心脱水机)降低污泥含水率,再根据污泥性质选择填埋、焚烧或资源化利用。同时,需定期对脱色絮凝剂的储存环境进行检查,药剂需存放在阴凉、干燥、通风的仓库中,避免阳光直射、高温或潮湿环境导致药剂变质,粉末状药剂需密封保存,防止吸潮结块;液态药剂需避免与强腐蚀性物质混放,防止药剂发生化学反应。此外,需建立操作记录制度,详细记录每次使用的药剂类型、投加量、废水水质参数、处理效果等信息,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使用参数,不断提升脱色效率与经济性,确保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
 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8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